1.1.2 化学的研究方法

上一节中提到,化学属于自然科学,化学研究应在科学范畴之内进行。


一个科学的理论,一方面,应理性客观地反映真实世界,并且在理论范围内能解释所有现象,另一方面,应具有可证伪性,即可以通过反例把此理论驳倒。在这两条的基础上,应尽可能简洁[1]

  • 思考1:元素被定义为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单位。古希腊化学家认为物质由4种元素构成:土水火风。古中国化学家认为物质由5种元素构成:金木水火土。假设我们仅按照字面意义来理解这些理论(即“土”只意味着土壤),这两种理论科学吗?
  • 思考2:有人认为,上帝控制一切,所有物质的性质都是由上帝决定的。这种理论有可能是真的吗?这种理论科学吗?
  • 思考3:现代化学认为有至少118个元素,相比于4元素或者5元素的理论,非常不简洁。那118元素理论科学吗?
  • 思考4:(超纲警告)这个世界的基础运行规律一定是简洁的吗?如果不,为什么科学理论要追求简洁?


化学是一门基于观察和实验的科学[2]。通常来说,化学的研究方法及流程如图所示。




  • 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兴趣使人提出假说,并基于假说进行预测。
  • 设计并进行实验,观察实验现象。
  • 如果假说预测的现象与实验现象不符,则重新提出假说,并重新预测,重新设计实验。
  • 如果假说预测的现象与实验现象相符,则实验结果与假说纳入知识体系。
  • 更多的观察与实验现象相符:实验现象成为规律。
  • 更多的实验不支持假说:修改假说或重新提出假说,重新预测,重新设计实验。
  • 更多的实验支持假说:假说被证实,成为理论。


比如,通过做实验来证明硫酸的酸性:

  • 稀硫酸可以使铁锈溶解,猜测硫酸具有酸性。
  • 查阅资料:若滴入的溶液使广泛ph试纸变红,说明溶液有酸性。
  • 查阅资料:若溶液使活泼金属溶解,产生气泡,发热,说明溶液有酸性。
  • 用胶头滴管取一滴质量分数为5%的硫酸,滴在广泛ph试纸上。
  • 观察到ph试纸变红,符合假说。此实验结果与硫酸酸性假说纳入知识体系,但仍需做更多的实验以验证此假说。
  • 将98%的硫酸滴在广泛ph试纸上,观察到试纸变黑,不符合原假说。
  • 查阅资料:一般认为超过70%的硫酸是浓硫酸,低于30%的硫酸是稀硫酸。
  • 重新设计假说:稀硫酸具有酸性。
  • 用胶头滴管分别取质量分数为1%,2%,3%,4%的硫酸,滴在广泛ph试纸上。
  • 观察到ph试纸均变红,符合假说。
  • 取4个烧杯,倒入少量稀硫酸,浸泡镁条,铝条,锌粒,铁粒。
  • 观察到4个烧杯均产生气泡,烧杯壁发热,金属条溶解,符合假说。
  • 稀硫酸与广泛ph试纸反应的实验现象,及稀硫酸与金属反应的实验现象成为规律。
  • 稀硫酸酸性假说被证实,成为理论。


正是这样严谨又复杂的流程,才使得化学,以及所有科学可靠并实用。


  • 思考5:上述硫酸酸性实验能证明浓硫酸没有酸性吗?
  • 思考6:(严重超纲警告)大卫·休谟认为,本质上我们无法证明两件先后发生的事情必存在因果关系,实验物质的性质可能不是实验现象的原因。如果实验可能是不可靠的,那么基于实验的科学仍然可靠吗?


对本节内容有贡献的科学家包括:

波普尔:界定“科学”,提出“可证伪”理论